別總是覺得「自己不配」!終其一生,你不會因為優秀而被愛

優秀並不是愛的必須條件!


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不配?

最近在家總會感覺到一種深重的負疚感,就像已經變得更嚴重的傷口,讓我連看一眼、動一下都不敢,和家人吵架,她說等你能養活自己了,再來跟我說這種話。

突然傷口就被撒了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就開始信奉「資格論」,覺得每個人做每件事都需要擁有相應的資格,有資格萬事足,沒資格就趁早洗洗睡,別想了,徒增煩惱。

而一個白吃白喝的人還和父母頂嘴,顯然臉就有點太大了,所以我最近也想賺錢想到發瘋,是的,對我來說,得到自己人生掌控權的資格就是經濟自由,否則精神自由就像一個幻想出的故事。

Advertisements

我最近總是問自己,你怎麼就活成這樣了呢?怎麼越來越讓人討厭了呢?為什麼呢?

心中的匱乏感就像一個無底洞,想得到認同,卻在得到的瞬間更覺惶恐,怕自己沒那麼好,怕別人會失望,又或是怕自己會失望;

於是小心翼翼地捧著自己反覆打磨推敲出的成果卻說著「獻醜」,於是在得到誇獎的時候條件反射一般說上一句「不敢當」,真不是謙虛,我以前也討厭極了這些人,得了便宜還偏要賣乖,假不假,裝的累不累。

直到自己變成那個被誇獎的人,我發現真的好難堂堂正正地對自己說一句,你值得。

插科打諢也好,謙虛低調也好,都是一種偽裝,只是害怕沒了這些來掩飾,臉上不合時宜的不知所措無法解釋。

以前只是單方面地被這種情緒折磨,這幾年才終於知道了它的名字——冒充者綜合症,這個症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六個字「我覺得我不配」

Advertisements

其實我覺得自己成績沒那麼好,配不上自己讀的這麼好的學校,配不上老師和家長的期待與鼓勵;

其實我覺得自己能力沒那麼強,配不上自己在的這麼好的公司,拿的這麼高的薪水,配不上後輩的尊敬和前輩的信任;

其實我覺得自己這個人沒那麼好,配不上那麼好的朋友,那麼好的另一半,那麼好的......

最近大家待在家之餘也都想找點兼職實習,賺點零花錢或者積累經驗,我看到一個感覺朋友很符合要求的,於是發給了她,她想了半天,說,「算了吧。」

我問她,「為什麼?」

她說,「這個要求有相關經驗,我沒有。」

但那明明是「有相關經驗者優先」,是加分項,不是必須項,尤其是她在其他方面都完全符合的情況下,而且經驗也都是開始了才慢慢積累出的,這次不做,下次碰到類似的,不還是沒經驗......

Advertisements

我想了很多,最後卻說了句「也行,你自己決定。」因為我想起來自己也剛剛因為沒有一個證書而放棄了一個很好的選擇,而那個也是說的「持證者優先」。

看過一個名為「教會女孩勇敢,而不是完美」的TED演講,演講者說他們發現有個人的畫面完全空白,說著自己不會的女生其實並不是一直傻盯著螢幕,她嘗試過,她接近目標了,但她沒有完全寫對,於是她刪掉了剛才寫的一切。

Advertisements

「比起展現她經歷的過程,她寧可什麼都不展現。

要麼完美,要麼什麼都沒有。」

為了不失去,所以索性不去擁有,比起「求之不得」,冒充者綜合症患者更害怕「得而復失」,這種說法我見過更形象也更真實的說法——「自斷經脈」

無法面對失去,無法面對失敗,其實都是無法面對那個沒有期待中那麼好的自己,而再往深一層,冒充者綜合症背後隱藏的是一種對關係的恐懼人們恐懼的是不夠好以後,就沒資格在關係中被看見、被愛。

是不是不夠優秀,就不值得被愛?

Advertisements

我們都知道愛情是奢侈品,那麼奢侈,在信奉「資格論」的我看來無外乎就是要用更多資格來交換。

姣好的外貌是一個,所以如果我不說,就連和我在一起十一年的閨蜜都不知道我在學生時代很認真地喜歡過一個人,我覺得他真好,笑起來世界都亮了,那麼好一個人,我要悄悄地喜歡,不能給他造成困擾,被一個不是長痘就是胖,要不然就又長痘又胖的人的人喜歡,應該不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回憶吧;

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能成為一個能力強者也算一個,所以我高二到大四當了六年的第一,建立起一點信心,但這樣結果導向型的評價體系也注定脆弱且無窮盡,因為好是沒有頭的,好了就開心,沒好就憂鬱,天天活得像個傻子,很累的;

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說到底就是不確定自己值不值得,資格夠不夠多到把對方留住,所以才會在懷疑或發現對方變心時,忍不住拿自己和那人一條條地比,因為我們相信愛情關乎資格,是一道數學題

Advertisements

就像大學那個姐妹,她和男朋友身處異地,男方背叛感情了,她在短暫的崩潰過後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去搜那個女生的帳號,然後開始「找麻煩」式地開始進行對比,這可太無解了,每個人都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可能沒有一個優點,也不可能沒一個缺點,一直這樣比下去,那可真的是沒完,現實也是這樣,她一會兒因為自己雙眼皮比她明顯而高興,一會兒又因為沒她聲音嗲而自我懷疑,難道眼皮多一層就能讓一個人回心轉意嗎?不會的。

那次看《非誠勿擾》,一個從事醫美的女嘉賓說來做整形的女人一般分兩類,剛離婚的和剛分手的。

為什麼?

Advertisements

因為他們的親密關係出現了問題,而問題的出現總有原因,會是什麼呢?那一定是我還不夠好,還不夠美,不足以留住對方的心,所以要整容,要變美,臉小一點、胸大一點,那樣一切就會回到原來的軌道,但,我們都知道,不會的。

我們都不懂愛情,無比正確且有邏輯性的加減法有時候也抵不過一句不知所起的「我願意」,而我們,說實在的也不是放不下那個人,而是糾結於那句「我還有哪不夠好」無法向前。

這種對資格有無的不確定除了上面這種自毀的方式,還會呈現出一種截然相反的強勢模樣,那就是提高評價標準,嫌棄對方,化被動為主動,怕對方挑剔自己,於是主動去挑剔對方,它更像一種宣言,「看吧,你比我更不配,所以你更要好好珍惜這段來之不易的關係」,可惜也總是事與願違,這種錯誤的表達愛與不捨方式只會把對方越推越遠。

其實最近引起廣泛關注的PUA(搭訕專家)所展現出的精神控制利用的就是這種「資格論」心理,最開始控制者會讓你覺得他是好的,你也是好的,你被認可、被取悅,不再對他有那麼多排斥和戒備;

於是,他開始通過言語、行為明示暗示,讓你覺得他仍是好的,而你不夠好了,這時你就會焦慮,會害怕,不夠好就失去資格了,就不配被愛了,怎麼辦?要怎麼才能變好呢?

按照他說的做,他自然就會給你正向的反饋,讓你覺得自己在變「好」,而在整個馴養過程中,你無疑是把自我價值的定義權雙手奉上,把自己最脆弱的部分展現給對方;

塞薩爾·帕韋塞說,「如果有一天,你把自己的弱點暴露在某個人面前,而那個人並沒有利用你的弱點來彰顯自己的力量,就說明你將得到愛神的眷顧。」

而顯然,PUA中的控制者對用愛來眷顧你這件事並沒有什麼興趣。

「我們長大後會在建立起的親密關係中不斷重複童年時期的創傷。」(武志紅)

而在武志紅老師看來成年後建立起的關係中反覆受的那些傷,背後是一套從童年時期就開始建立起,並逐漸根植於價值觀中的「功利式審美」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