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奇女子!首位女西醫「為自由和尊嚴」終生未嫁 晚年「養大20孤兒」一生精彩

現代社會講究兩性平權,不再拘泥於過往傳統社會男女不平等的觀念,許多現代女性提倡不婚、獨立,甚至是開創自己的事業成為名符其實的女強人。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位女性獨自完成了讓當時許多男性都望塵莫及的驚人創舉,她就是張竹君。

廣州學醫

張竹君出身於廣州番禹官宦人家,父親是朝廷三品大員,可是,官家小姐張竹君不喜歡千金小姐那些閨閣事物,偏偏喜歡學醫,而且是西醫。

原來在張竹君八歲那年,她患上嚴重的腦病,半身動彈不得,中醫名醫均束手無策,家人抱著「病急亂投醫」的心態,把她送進西醫的醫院住院,經過治療竟痊癒了。

從此,張竹君立志當一名西醫。

這在當時那個年代,是很需要勇氣的,因為這太離經叛道了。

張竹君學了醫,而且從博濟醫院,也就是後來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順利畢業了,成了民國第一位女西醫,而且內外科全通,醫術精湛。

廣州行醫

畢業了,自然是要做一番事業的,雖然是女兒身,張竹君居然有膽子自己開辦醫院,自任院長。

找了閨蜜徐佩萱(同盟會領袖黃興的妻子,後改名徐宗漢)做合伙人,張竹君的禔福醫院開在廣州西關荔枝灣,專為平民治病。

兩年後,兩人又在珠江南岸的漱珠橋側開辦了南福醫院,同樣專為平民治病。

民國第一位女西醫、第一位女院長,張竹君的豪氣與膽量,學識與見識,很多男子都不及。

身材高挑的張竹君喜歡穿洋裝,每次出門,都坐四個人抬的敝篷椅轎,引得路人駐足側目而視。

張竹君被看得不好意思,以後出門便順手帶上精裝洋書一本,假裝在轎上看書,顯得神情嚴肅,凜然不可侵犯,事實上轎子上看書,忽上忽下地跳動不已,完全看不下去。

於是「張竹君坐大轎——倒看洋書」成為笑談,並愈傳愈廣,成了當時廣州流行的一句歇後語。

張竹君根本就不在乎,從那時候就看得出來,在張竹君心裡,所謂的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規則都是瞎扯,她就是要求自由、要做男女平權的運動者、要打破數千年來禁錮婦女的封建枷鎖,把不平等的舊思想、惡習慣,徹底掃除。

南洋聞名

這還不算,除了當醫生,當院長,張竹君還倡導新學、創辦女校、提倡女權、議論時政、著書立說、參加同盟會、參與辛亥革命……

張竹君常說:

現在各國強盛的緣故,是在乎努力爭求有用的學問,若稍懈怠一點,就難存留,故此該當人人專心實學,人人該當想盡自己的職分。

但現在,如此堅強的女性讓很多人望之卻步,但是民國時代的男子們比較勇敢,他們敢追。

其中一位是盧少岐,跟張竹君很有共同語言,兩人很是相投,就訂了婚。

張竹君還資助盧少岐去日本留學,鼓勵他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可惜的是,盧少岐東渡之後,盧家人因看不慣張竹君的舉止,與張竹君發生了矛盾,時間一久,婚約無形解除。

另一位就是廣西人馬君武,他是中國近代學者、教育家,精通多國語言。他極其崇拜張竹君,對張主句各種明示暗示表情達意,可惜張竹君都不作理會。

馬君武便用法文寫了一封求婚信,詞藻典雅,情意純真,張竹君看了感動不已,但還是拒絕了:婚姻問題,暫時不要作考慮,希望馬君武多為國家社會盡些力量。

這段軼事,還被胡漢民開玩笑說是「驢馬爭獐」。

傷心難過的馬君武遠走南洋,後追隨孫中山到了日本。

就算到了異國他鄉,他對張竹君依然念念不忘,曾以「馬貴公」的筆名,撰寫了一篇《女士張竹君傳》刊登在《新民叢報》上。

文中,馬君武稱讚張竹君是「中國之女豪傑」,文末附贈竹君詩二首:

其一為:

淪胥種國悲貞德,破碎山河識令南。

莫怪初逢便傾倒,英雄巾幗古來難。

其二為:

推闡耶仁療孔疾,娉婷亞魄寄歐魂。

女權波浪兼天涌,獨立神州樹一軍。

上海創業

張竹君的誼母是廣東籍外交官伍廷芳的夫人何妙齡女士,何女士熱心醫療公益事業,她支持張竹君在上海創辦醫院。

張竹君在上海創辦女子中西醫養病院,自任院長,還與李平書合辦上海女子中西醫學校,這是由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女子醫科學校。

上海醫院成立后,張竹君被推舉為監院(院長)。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後,張竹君隨紅十字會深入東北,救護日俄戰爭中受害的中國人。

張竹君還在上海創辦女子興學保險會,主張女子應通過「求學」、「合群」的方式擺脫男性的壓制。

辛亥革命,張竹君(前排右五)與紅十字會救護隊隊員在漢陽十里鋪前線

武漢救傷

武昌起義後,張竹君成立了中國紅十字會,組建了「紅十字會救傷隊」,自任隊長,以中外人士結隊往武漢救傷為理由,掩護黃興夫婦抵達武漢,同船到達的有革命同志一百多人,如宋教仁、田桐、李書城,萱野長知等人,都被張竹君安全送到了武漢。

後來,張竹君又用同樣的方法,兩次救助黃興脫險。

武漢革命軍與清朝軍隊的交戰中,張竹君帶領救傷隊,冒著炮火,深入前線,親自抬出傷員,日夜搶救:「士兵一見『紅十字』,頻送受傷者來,自朝至夕,應接不暇。」

同時,根據國際紅十字會公約,紅十字人員可以通行交戰兩方,張竹君與隊友利用這一便利條件,常把清軍的部署泄露給革命軍,讓清軍處境十分被動。

她因過度勞累,再加左手感染細菌,終於病倒,但張竹君也堅持繼續為傷員治療。

保衛戰結束後,鄂軍都督黎元洪授予張竹君「巾幗偉人」匾額。

民國成立後,臨時政府授予張竹君「立國紀念勳章」「赤金紅十字軍功勳章」及「中華民國忠裔紀念章」,以表彰其功德。

張竹君早年的好友,都在民國政府擔任要職,淡泊名利的她卻專心致志行醫。

張竹君後來的名氣大到,據說路遇強盜時,報出張竹君的名號,不法之徒竟然斂容正色,鞠躬而退;她乘船去香港,遭遇劫船,得知她的身份之後,他們退還財物,叩首而退。

終身未嫁

日本軍隊進攻上海的戰爭打響後,年逾半百的張竹君參加了戰時救治醫務組。

上海淪陷後,張竹君除任教於人和高級助產學校或偶爾為人治病外,都待在家園以度晚年。

其實在後來,馬君武特意去看望過張竹君。

兩人相對無言良久,馬君武終於緩緩告訴張竹君,自己成家了,過來跟她告別一聲,準備出國去。

張竹君一如既往地淡定,平靜地祝福他,並說:「當年我們一群人在廣州的時候,大家都互相勉勵著要永遠有勇氣,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相別時,張竹君說:「我不送你了。」

馬君武說:「還是不送的好。」

歲月如雲煙,漸行漸遠漸無書。

終身大事,似乎一直不在張竹君的考慮範圍之內,年紀大了之後,被人問起,她仍然半開玩笑地說:「現在還沒找到適當的對象,如果找到了,我會隨時宣布結婚的。」

雖然終身未嫁,但是張竹君很愛孩子,陸續收養了二十幾名孤兒撫養成人,後來,她在上海走完了她充滿傳奇的一生。

當我們一直在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浪費生命中的岔路上跌跌撞撞時,想想張竹君她們這些民國故人,她們怎麼就能夠做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有用的事情中去,怎麼就能夠去追求、去實現、去努力、去爭取、去奮鬥……

至於愛情和婚姻,感情中的獨立,從來就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說到底,還是我們現代一切女性,自己給了別人輕視自己、束縛自己、捆綁自己的機會。

和平年代,我們不需要和張竹君們一樣去參加革命,去做革命英雄、民族英雄,但是,我們可以做平凡生活中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不再幻想將生命託附給任何人,選擇一切可以選擇的,承受一切可以承受的,不埋怨,不自責,不氣餒。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