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硬了就該飛!劉墉「要兒子考零分」卻養出學霸 子女教育不同「全家幸福美滿」個個人生勝利

劉墉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的眾多作品都暢銷數年,對於教育他也有相當獨到的見解。

大家一定聽說過他的「金句」:

施者總有不甘,受者總有不安。

Advertisements

在你把自己的頭塞進獅子的嘴裡前,別忘記手裡握著鞭子,以及先餵飽你的獅子。

只要綻放,就算短短一刻,亦不負此生

除了盛產「心靈雞湯」以外,已逾古稀之年的劉墉還是一枚妥妥的「斜槓青年」,更因全棲全能被譽為「華人之光」——

他精於繪畫,一幅作品可以拍到百萬元的高價;也善於主持,曾摘獲台灣主持界最高榮譽「金鐘獎」;更是演講大師,談世間萬物、談人生百態,觀眾紛至沓來,場場爆滿……

可最令人羨艷的,恐怕還是他的一雙兒女。

劉墉一家四口的合影

Advertisements


兒子劉軒幼年隨父母移居美國,中學時就讀的就是有「小哈佛」之稱的史岱文森高中,而後入讀茱莉亞音樂學院,一路讀到哈佛心理學博士,如今是心理學者、作家、音樂人。

女兒劉倚帆從小學到初中學業成績全A,14歲便以優異成績獲美國「總統獎」,高中時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哥大,後來又獲得全獎,入讀世界頂尖的沃頓商學院。

要知道,培養出一個厲害的孩子就已經很難,而老劉家的名校菁英「命中率」卻高達百分之百,除了優秀基因的遺傳因素之外,獨特的教育方法也一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才能讓兩個孩子各自開花結果,擁抱明媚未來。


01

他讓孩子考零分

教育講求細節處的智慧

回顧劉墉的成長曆程,會發現他其實是一位十分典型的,逆境中成長的華人精英。

Advertisements

他9歲失去父親,13歲遭遇大火,家被燒到只剩下幾根柱子,一度流落街頭,境況凄苦。

劉墉將當年慘遭火災的場景畫進了畫裡


Advertisements

16歲那年又不幸患上肺病,差點錯過考大學的機會。要不是秉持著頑強的鬥志和逆境中拼搏的勁,恐怕也不會有後來的成功。

成年之際,病中堅持求學的劉墉以高分考入台灣四大學府之一——台灣師範大學的美術系,又一路勤學苦練,終於修得正果。

待到大兒子劉軒降生之時,劉墉已是蜚聲國際的畫家,又受邀前往美國高校擔任藝術教授。這世上,恐怕再沒有人比他更能體會,面對困境,不放棄的精神是何等重要。

可在家庭教育上,劉墉有時卻不像個苦出身的華人精英,按理說,訓誡孩子勤奮、上進、不輕言放棄、學業上出成績會是華人父母的共同期盼,但劉墉偏偏另闢蹊徑。

劉墉有個關於家庭教育的軼事十分出名。

Advertisements

劉軒年幼時,隨著前往美國高校教書的父親來到美國求學,可環境的變化、語言文化的不適應,讓這個少年遭遇了巨大的困境。

有很長一段時間,劉軒在學校的成績單都是C,而他本人還不以為意:「車王舒馬克以前還考過零分呢,C算什麼!」

劉墉與兒子劉軒


Advertisements

劉墉了解到情況,沒有像傳統「虎媽虎爸」那樣對孩子非打即罵,也沒有惡狠狠地命令孩子埋頭苦學,要他拚命趕上,只回了一句:「你有本事就真的考個零分,我就服你!」

年輕氣盛的劉軒見狀,乾脆暗暗下決心,一定要考個鴨蛋給父親看看。彼時他和父親約法三章:每次考試自己都會寫滿,直到考出完全的零分,父親就不可以再干涉自己。

劉墉與兒子劉軒


Advertisements

但很快劉軒就發現,要回答出每一道題,還保證每道題都錯,其實要比考C難得多。為了實現目標,劉軒開始埋頭鑽研每門科目的每一道題,掌握正確的方法,這樣才好在考試來臨之時,故意寫錯,獲得零分。

一開始,劉軒還是考C,後來,更低的等級開始出現,直到有一天,他開心地拿著成績單跑來找父親,成績單上赫然一個「0」。

見此情形,劉墉非但沒有生氣還哈哈大笑,並做了一桌好菜來慶祝。劉軒這才慢慢反應過來,自己是中了父親的圈套了!事實上,自己有能力考零分,就已經有能力考A。

面對孩子一時的叛逆與落後,劉墉絲毫沒有遵循傳統的中式教育方法——壓迫著孩子,命令他前進,因為劉墉知道,嚴苛的教育手段固然有用,但有時卻未必是合適的技巧。

對於父母而言,教育下一代本就是一件要調動各方面智慧的事情,墨守成規未必可取,適時的逆向教育與反面引導,反而更有用。

劉墉常和兒子談談心,聊聊天


02

嚴父VS慈父

兒女教育大不同

從劉墉讓兒子變著法子考零分的故事中,我們應該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到,在家庭教育上,他是一個極有智慧的人。

有時,智慧是比方法更高的層面,它講求針對不同情形、不同個體,採取不同的路徑。

劉墉在教育上的另一智慧,是「因材施教」。

劉墉一家四口的合影


之前提到過,劉墉有一兒一女,而兩個孩子之間相差了17歲。在教育孩子們的時候,劉墉仔細思考了兒子和女兒的區別——

兒子出生在台北,初來美國時內向而叛逆,如果不好好「調教」可能會有長歪的危險;而出生在紐約的女兒心思細膩,又早早適應了美國的文化和成長環境,純粹拿老一套的中式家法來伺候,恐怕不會有什麼效果。

思來想後,劉墉便分別對兒子和女兒制定了「嚴父」與「慈父」的方針,當然,僅是方針,就好比讓兒子考零分一樣,細節可以微調。

眼見身為新移民的兒子說英語哆哆嗦嗦,不願主動融入新生活,日漸自閉,劉墉決定用傳統的中國強權式教育來改造「兒子」。

強權式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獨立,發展出個體完整而堅強的人格。在家裡,劉墉給兒子制訂了種種規矩:嚴格作息,不准偷懶;自己的事自己做,還要學著自己洗衣服、做飯。

劉墉在《魯豫有約》中講述對兒子的教育方法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