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是覺得「自己不配」!終其一生,你不會因為優秀而被愛

優秀,是愛的結果,而非原因

不可否認,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優秀的學生總會得到更多的誇獎,優秀的員工總會得到更多的信任,優秀的單身人士也總是會在戀愛市場上得到更多青睞…

這套約定俗成的運行機制本身也因為有利於整個社會更加高效且公平地發展而被廣泛認可,這樣的大環境也不可避免地對每個家庭的小環境產生了影響,而當這套幾乎一切以「優秀」作為衡量標準的叢林法則出現在自己家裡時,就會展現出我們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模樣:

比如,不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在每次考試後,對考得好的那個孩子溫柔體貼,對考的不好的那個橫眉冷對;

而就算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也還有那揮之不去、如鯁在喉的「別人家孩子」,每次開家長會,每次在外面見到他人,你都會發現父母居然還能那樣和顏悅色,然而一轉頭看你,就還是原來的模樣;

Advertisements

再比如,寒假前的那個期末成績決定了一家子春節的氣氛到底是歡天喜地,還是愁雲慘淡,也決定了你提出要求時被滿足的機率;

而且就算做好了,做到了階段性的優秀,也得到了父母的讚揚,但可惜誇獎也不純粹,總會有個以「但是」開頭的後半句,「這次考得不錯,但是如果再細心點,這個和那個不錯的話,會更好」,簡言之,就是還能更好,而你還不夠好......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於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慢慢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而這個條件就是優秀。

Advertisements

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故事,他的一個來訪者問:「如果給我打分數,100是滿分,你會打多少分?」

很奇怪對不對,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很難被一個或幾個詞來定義,因為個體是複雜的、多變的,這也注定了對於一個人的評價不像一個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可以輕易地給出一個有零有整的成績;

但在之後的諮詢中,曾老師看到了這個來訪者思維模式的必然性,她成長於一個苛刻的家庭環境,父母就是用「功利式審美」來評價與對待她;他們讓她相信

如果你是90分,我就給你90%的愛;如果你是59分,那我就只能給你不及格的愛;如果你做了一些不符合「審美」的事(比如:沒考好、沒找個好工作、沒找個好的對象等等),那我就要相應地收回一部分的愛。

Advertisements

而這個諮詢者上來就問對方對自己的打分,其實是一種確認,確認在你這我能得到多少分的愛,確認這些愛足不足以支撐我想諮詢師袒露自己,因為暴露真實可能會受傷,而愛多一點,傷可能就會少一些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走出小家,在學校中、社會裡,在家裡形成的篤信進一步得到驗證和強化,只有優秀才配愛。

Advertisements

於是也就有了現代人內心問題的原罪——「苛刻地要求自己變優秀,想以此獲得愛和認同。」

而這樣的相信也無疑會導致幾個後果。

第一個是把「優秀」作為必須要養成並終身堅持的習慣

這樣的人離開父母後會形成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你經常可以看到他們丟個東西以後對自己咒罵埋怨,甚至上升到人格的貶低,這其實是他們無意識地重複童年,重複他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時刻替父母檢視自己是否足夠優秀;

這種對優秀的執念也會走到另一個極端,即徹底破罐破摔,反正怎麼做都沒辦法達到一百分,那索性連六十也不要了,這種人很想被愛卻又相信得到愛的資格高不可攀,所以做不到很好,那就做很壞,雖然很難被愛,但至少能得到足夠多關注,被看見,也是愛的重要意義之一,也算是退一步的另一種得到。

Advertisements

第二,就是這種對自己的苛求必然會轉化成對他人的審判

那些對孩子不滿,極盡挑剔、鞭策的家長往往都是沒有取得很多世俗意義上成功的大人,他們是對自己不夠優秀不滿,但他們不敢承認,所以只能把這份懊惱和焦慮加諸在比他弱的孩子身上,我們對他人的態度是向內對自己的態度向外投射的結果,我們苛責的人身上,藏著關於我們人生的秘密。

你經常會看到一個不好好學習的家長低頭玩著手機卻要求自己孩子多看書,少玩遊戲,也經常會看到怕累怕苦、沒什麼閃光點的家長逼著孩子學跳舞、學樂器,還有很多人還沒生孩子就會說「等我生了孩子,我一定要他怎樣怎樣」,為什麼你不做卻要孩子必須做到?對他們來說,孩子不是一個獨立於自己之外的個體,而是自己人生和夢想的另一種延續。

Advertisements

那次看到杜江給兒子說的那段話真的是淚目,感覺好治癒: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Advertisements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你的人生不用為我負責,你無須用優秀來討好我,我的人生也不是你的責任,我自會活出自己的色彩,我們是親人,我感恩這樣的緣分,但不會把它作為捆綁你的理由,你有你的遠方,我也有我的夢想,但這些都不妨礙我全然地愛著你。

這是我聽過父母對子女最美的祝福,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在具足,完滿又溫暖。

「人生之幸,就是確信有人愛你,有人為你的現狀而愛你。說得更準確些,有人不問你如何就愛你。」

「終其一生,你不會因為優秀而被愛。」看到這句話的瞬間,我生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如釋重負的感覺,很治癒,於是我把這句話分享到朋友圈。

一個朋友留言說「為什麼會是治癒?明明是致鬱才對。」

她說自己看到這句話的瞬間,感受到的一種深刻的無望。

我告訴她,因為這句話告訴我們愛不是一種資格,你不用腰纏萬貫、聲名顯赫,也可以去愛,也可以被愛;愛更像一種能力,真實的你,特別而珍貴,哪怕沒那麼優秀,也配得上很美好的人和事,值得去追求自己所愛的一切,只要你願意。

聽後,她告訴我,「突然發現,其實我會覺得這句話看起來令人絕望,還是因為,我潛意識把優秀認作了被愛的前提條件。」

「有時候日子非常不好過,我知道。好像你的整個世界都垮了。不過我還是要告訴你,你表現得非常好,你把自己的世界又重建了起來。你真的很了不起。我知道你的世界已經不可能和過去完全一樣了,不過我也知道你已經重新出發,為自己建築了一個幸福快樂的未來。還有,我會永遠在一旁幫你,我要你知道這點。」(《我輩孤雛》石黑一雄)

今天,不想講道理,只想抱抱你,也抱抱自己。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